第九十一章 表白
关于生意的雏形,就这么草草地定下来了。杨小贝除了一开始撸起袖子上阵以外,后续并没有做出什么贡献。大家之间也只是口头约定,至于合同、股份什么的——一天就百来块的生意,周品正觉得是蚊子肉。而易、杨两家却还是老派的思想,一口唾沫一口钉,做人最重要就是要讲信誉。既然说了是咋样就得咋样,不带不承认的。
至此草台班子算是开张了。周品正目前无事,每天除了一早送货,中午回来以外,其他的时间有空就带着易二哥四处跑。每个村子去找公社的人谈,在村部设一个收购点,按照每天的收购量来给一定的提成,虽然不多算起来只有几块钱,但也是一笔额外的收入。对于农民来说,利用农闲时间去地里抓这些根本没有人要的玩意,还能换不少的钱,也是意外的惊喜。
事情进行得比杨小贝和周品正预料的都要顺利的多。杨小贝完全没有预料到这个年代地里的这些东西多到了什么程度。用瓢一舀就是鱼谈不上,可是随随便便能抓个几斤实在平常。怪不得以前老爸说这些东西都吃腻了呢!这么多能不腻吗?谁也不能天天吃着玩意儿。平时乡亲们都是养几只鸡,就指望着攒点鸡蛋卖点钱花销。现在好了,鸡蛋攒好久才几斤,晚上去田里走一圈就是几斤,价格还一样,大家的积极性空前高涨。
二舅刚开始没有想到要设收购点,他算计着靠自己努力地收,加上找人帮忙,最多也就200公斤。结果计划赶不上变化,随着收购点的设立,每天的收购量越来越大。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每天的产量就超过了500公斤大关。还好之前就讲好了先收货后结账,否则猛然增加的收货量得把他们的资金链弄断了不可。
那些目前没有精力跑到的村镇,马上就望风而动吸引了一大批小贩在乡间收购,转手再卖到收购点赚钱差价——农民们不会为了手头上几斤鱼跑大老远的路,所以这就是这些贩子生存的空间。
杨小贝知道这些情况的时候,她也无能为力。惠及乡里也是有限度的,再说他们现在的运力已经饱和,周品正从一天一趟发展到现在一天要跑2、3趟,真被她自己说中了,变成了水产公司的专职司机。按照现在的势头,市里面的水产公司也基本上快吃不下了。他们还要急需向外发展,否则就要回到老路,量多价跌,虽然只是副收入,也会让刚尝到了甜头的人很失望。
还有随着时间的推移。渐渐地也有很多乡亲们把误捕的甲鱼、乌龟、小龙虾等拿过来问要不要,哪怕便宜一点也没关系啊!这些东西太讨厌了!
是的,你可能想不到,这些被城里面认为是美味营养的东西被乡下人嫌弃死了。黄鳝还好说,相对来讲无害一些。乌龟王八这些东西,最喜欢爬到秧田里去吃蚊虫,小的还好一点,大的爬一路就毁一路秧,最是烦人。每次看到好好的秧苗被压得东倒西歪的,农民们就恨不得把这些带壳的捡起来扔掉。吃又不好吃,没有几两肉。砸不死旱不死的,别提多讨嫌。
最大的破坏份子是小龙虾,以前老家还没有这种虾子,属于外来入侵品种。据说是前些年发大水的时候跟着洪水被冲到这边来的,才短短几年时间,它就荣登最讨厌的害虫之首。这东西不好吃,看着个头大,可是肉太老,还就屁股后面一点点,剥起来费劲。大家还是习惯吃本地的草虾。本地人都还处在解决温饱的边缘,没有人会有什么心思去钻研什么麻辣小龙虾之类的吃法的。
不好吃也不要紧,咱不招惹它,它也不会咬我不是?问题是这家伙天生就爱打洞,没事就挖,这边的水田就是类似于梯田阶梯式的,方便灌溉。结果人们发现怎么回事?田里都关不住水了?找了好久才发现罪魁祸首是这玩意儿。它就算是没事都要挖个洞,而且不挖透不罢休的哪种。弄得田埂上面像筛子似的,堵都没法堵。
水田关不住水,就意味着没法管理。该上水的时候关不住,对水稻的生长有非常大的影响。没办法本来可以三天或者一周上一次水,现在得每天都要上水——因为很快就漏光了。平白多了很多工作量,可想而知大家对小龙虾有多少深恶痛绝了。自己不爱吃,在田里要是看见这东西都要捡起来带回家给猪吃,一带一桶回去。害得后来小龙虾火遍大江南北的时候,每次吃它的时候杨小贝都要做一些心理建设——以前她可是亲手给猪喂过这“美食”的。
杨小贝趴在桌子上心不在焉地想,难道现在就要把“麻辣小龙虾”这样的大杀器祭出来,引领神州新一代饮食文化,走在潮流的最前线?
不过现在的时机好像不对吧?才刚刚改革开放,这么快就开始享受真的好吗?再说今年年初开始在西南边疆的那场战役,如今正打得如火如荼,全国都在宣传解放军的英勇事迹,在这个氛围之下搞这些也不大好。要不还是等等?
杨小贝有些拿不定主意。外面周品正和二舅每天忙得不可开交,因为也看到了市场的瓶颈,周品正打算到外面去跑路子,但是现在每天要送货脱不开身,他正安排二舅每天抽空学开车,打算把送货这个工作也交给二舅去做。现在关键是没人,请人也不是说请就能够请的,乡下还没有多少人有魄力不要工分去外面跑,不是知根知底的又不放心。
易慧芬回家的时候也知道家里面忙,二哥忙着在外面跑,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