祯那里。杨祯如今正打算将黄瑞送到提刑按察司那里鞫问,我便说郑菱可能是共犯,让杨祯一并送去。”
自从他跟杨祯说罢那一番话之后,杨祯便真的认真查起了案子——杨祯当然不是为了他,而是为了不被手底下的人连累。后来不晓得是顺藤摸瓜查到了黄瑞身上还是自家逼问出来的,杨祯亲自过来探病时,跟他说已经水落石出,会对黄瑞严惩不贷云云。
萧槿觉得卫启濯可能是给这位布政使大人灌了mí_hún汤了,明明前阵子还暗搓搓预备对付他的人,如今竟然成了好基友。
卫启濯自打来山东之后,一日更比一日忙,如今病了一场更是整个人都清减了一圈。萧槿帮他束腰带时,越发真切地感受到他的清癯。她禁不住叹道:“等咱们回京,你兴许就能瘦得飘起来了。”
“那也是‘千二百轻鸾,春衫瘦著宽’,瘦了也好看。”
萧槿倾身抱住他,软声道:“不行,太瘦了抱起来硌手,所以你不要太辛苦。”
卫启濯拍拍她,叹道:“我才不辛苦,我昏过去也不过是因为连日劳顿外加高热,真正辛苦的是那些士兵。”
当时洪水势头太猛,一批批沙袋扔下来也阻挡不住,全被冲了去。当时在场的士兵眼看着农田要被淹,纷纷自愿请命跳下汹涌河水,用身体挡洪。
紧急抗洪一般是在决口处深扎木桩,然后扔下沙袋,靠林立的木桩挡住沙袋,逐渐加固堤坝。然而在洪水势猛并且堤坝有崩塌之势时,必须迅速堵住决口,没太多时间扎木桩备沙袋,否则堤坝一旦垮塌,局面根本不可收拾。
在这种时候,用人墙代替沙袋是最极端也是最无奈的办法。
卫启濯步入官场以来,第一次觉得下一个命令那样艰难。他当时稍作沉默,在滂沱大雨中朝众士兵躬身一礼,用无比艰涩的声音下令下水。
他转头命人统计了下水士兵的名单,当众表示但凡有殉难的,会厚恤家眷。将来也会为这些士兵修建忠义祠,令后代永记他们的功勋。
当时齐河知县也在一旁,他思及会出现如此局面皆因贪墨所致,若非偷工减料,堤坝不会这样不堪一击。他直想将他直接踢下去挡洪,但想想还是觉得淹死太便宜他,回头扔到锦衣卫诏狱里仔细收拾收拾才是正理。
锦衣卫的花样比他们大理寺要多一些。
卫启濯之前便没作休息,当时又跟着一众士兵淋了一天一夜的雨,铁打的身体也吃不消,后来发起高烧,几乎站立不住,决口被堵住后,他本想再检视一遍,但身体已经支撑不住,当场昏了过去。
杨祯吓个半死,赶紧使人将卫启濯送了回来。
萧槿见卫启濯陷入缄默,知他大约是想到了之前士兵以身挡洪的一幕,也拍了拍他:“所以我就说,当官不为民做主,不如回家卖红薯,贪官误国又误民。将来你若站在更高的位置,一定要好好整顿吏治。”
卫启濯轻应一声。
欲施抱负,唯有临高。
一月后,卫启濯基本检视完了山东境内的各大堤坝,督促官兵加紧加固。
税粮除了济南和青州两府的报灾未交外,其余全部交讫。
等河道堤坝这边的修补完工,他在山东的差事就基本完成了。
就在他跟萧槿计算着返程日期时,永兴帝的圣旨到了。
第121章
事态紧急,圣旨是由锦衣卫指挥同知沈良快马加鞭、日夜兼行送来的。
内中大意是说,南直隶淮扬道的丰县和沛县有一股流民暴动,如今已经往山东南部的兖州府去了。永兴帝令卫启濯暂不要回京,拐道去兖州,协助都指挥使平定这股流民暴乱。
为了方便办事,永兴帝又给卫启濯挂了兵部侍郎的衔,加了提督军务的职名。
萧槿见卫启濯接了旨后神色有些凝重,不由问道:“怎么了?没有把握?”按说他算是有经验的,上回恩县流民叛乱就是他协助总兵孟元庆压下去的。
卫启濯摇摇头,又点点头:“这事有些棘手,我虽也不惧,但没有十足把握。”顿了顿,转向萧槿,“啾啾先帮我把圣旨摆起来,我去跟沈大人说几句话。”
萧槿颔首应好。
卫启濯一路折回正厅。沈良正坐着吃茶,见卫启濯入内,起身叙礼一回,笑道:“陛下对卫大人甚是看重,卫大人此番若是旗开得胜,必能更得器重。”
卫启濯客套几句,旋话锋一转:“不敢动问,此番是陛下思及我尚在山东这才将这差事交于我的,还是有人举荐?”
沈良一顿,随即笑道:“在下亦不过略有耳闻。据闻是廷议之时,宰辅大人推举了卫大人,说卫大人从前就平过流民之乱,此番又恰在山东盘桓,正好能就近相协。陛下后头忖量再三,便下了这道旨意。”
卫启濯了然,作揖道:“多谢告知。沈大人亲跑一趟,辛苦。”
沈良摆手道:“顺口而已,不足道。我不过领皇差办事,此皆分内之事。”
卫启濯微微笑笑。
虽然他还不太了解事态如何,但能让锦衣卫指挥同知亲自跑来送信,足可见皇帝对于此事的重视。又是廷议推人,那么职分之艰可见一斑。
卫启濯将沈良礼送走后,去寻萧槿时,听说她将方才那道圣旨安置在一间堂屋里供了起来,禁不住笑道:“啾啾倒是认真。”
萧槿道:“不是你让我仔细摆起来嘛。对了,这回这差事是不是特别难办?”
“应当不会简单